热词: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
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
  • 概要
  • 旅游
  • 历史
  • 地理

  开化位于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要冲,浙江的“西大门”,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建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距今有1028年历史。县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建制镇9个)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
  开化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境内多山,县域版图的85%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林业用地面积285万亩,有林地面积26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6%,林木绿化率80.5%,位居全国前列,是天然的“氧吧”,全县地表水水质达Ⅰ类水标准,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04年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近年来,开化县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指引下,构筑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五大框架,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快。2008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财政总收入4.88亿元,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5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6亿元,增长20.1%;外贸进出口总额1.44亿美元,增长33.9%,其中自营出口1.03亿美元,增长25.2%;农民人均纯收入6115元,增长12%。两大战略实施成效明显:
  生态工业特色鲜明。“致力打造百亿硅产业,推进工业发展新跨越”。依托工业园区、有机硅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硅电子产业基地、绝缘材料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以元通硅业、合成材料、万向硅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了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实施了一批废料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试点工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开化硅材料产业”被列入全省十个块状产业质量提升项目之一,成为“浙江省硅产业基地”。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3.05亿元,增长28.1%。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13.7亿元,增长45.9%,增幅位列全市第一。硅产业继续快速增长,“两硅”企业达到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完成工业产值32.58亿元,增长62.7%。
  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突出生态、山水特色,坚持走“山水园林城市”之路,新建成的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1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加快城华(城关镇、华埠镇)对接、中心镇(中心村)、康庄工程等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全县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4平方公里,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打响了“钱江源头、生态名城”品牌。
  生态农业不断壮大。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特色品牌、一批绿色基地,完善了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开化龙顶”名茶、“菇老爷”食用菌等产业继续加快发展,我县已成为全国绿茶和出口眉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金针菇生产基地。全县绿色生态农业比重超过90%,被列入全省首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特别是名茶产业,六年内年产量翻了两番、年销售额翻了三番,被命名为“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
  生态休闲旅游日益兴旺。依托钱江源头、生态开化优势,加快推进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霞山古民居、圣潭沟、休闲生态坞等景点联网建设,带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实施了钱江源农居特色园、中国根雕博览园等旅游文化项目,强化特色文化的支撑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我县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生态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制定实施《开化县特色文化发展规划》,构建了以茶文化、根雕文化、江源文化、举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八大文化板块为主、颇具生态特色的文化建设新体系。近年来,钱江源头文化、三省边界文化和革命老区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力日益明显,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钱江源头、生态开化”特色逐步凸现。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统一规划、严格保护、综合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思路,关闭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建立生态公益林135多万亩,把“一江清水送出开化”。目前,全年出境水水质接近一类水标准。每亿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废水、二氧化硫等废气废物下降1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8个乡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15个乡镇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9个村获“省级绿化示范村”称号,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被命名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我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
  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夯实。始终注重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县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同时,全县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有效缓解山区农民“看病难”、“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工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探索建立了统筹金委托农村信用社代扣缴费新机制,并对已参保但未发生医药费报销的20多万农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十一五”期间,开化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壮大特色工业,提升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旅游,弘扬特色文化,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曲芹江旋玉带,一围青山衔明珠”乃开化旅游的真实写照。
 开化是钱塘江源头,县域总面积2236.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9.2%。其东连淳安千岛湖,接杭州市旅游西进各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南融衢州市旅游大格局,接江、浙、沪、闽、赣等省众多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西依江西三清山,接赣、湘、鄂等省众多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北临安徽黄山,接皖、江、沪等省市众多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是浙、赣、皖旅游"金三角",华东旅游网络的重要结点。
 开化不仅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而且生态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积极实施“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疏通东西南北四大旅游通道,着力培育“六区一线一中心 ”生态旅游网络,让人们享受真山水,回归大自然处。开化旅游资源众多。境内有风景旅游景点158处,人文旅游景观70多个。钱江源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有莲花塘、三省界碑、千亩黄山奇松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40余处;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种野生动物、20余处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野生动物4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7种、野生动物30种;芹江风景区,有醉根生态园、灵山寺、南湖等30多处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南华山风景区与三清山遥相呼应;还有闽浙赣省委、浙皖特委、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旅游资源。
 其突出的特点:自然景观成块性好,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位于县城北部的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有莲花塘、三省界碑千亩黄山奇松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40余处,是探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位于县城西北部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20余处;集诸多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是科考、探险的好处。县城所在地芹江风景区,现有醉根生态园、灵峙、南湖等等旅游景点及人文景观30多处;位于县西南部的南华山,与三清山遥相呼应,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发展前景广阔;贯穿于全县的百里绿色长廊,是一道春暖花开,秋风红叶的风景线。人工湖泊辉映山水,为景点景观增添神韵。分布在景区周围的人工湖有齐溪水库、茅岗水库、碧家河水库、大溪垄水库、龙潭水库、王山水库等。人文景物神、圣、奇、谜,文化内涵丰富渊远。有新石器时代的双溪口古文化遗址、塘坞犀牛化石遗址、下界首青瓷窑址、龙坦窑址、宋村十八洞、西岩洞、徐家村溶洞、凤凰洞、西来岩古庙、胡氏节孝坊、姜氏宗祠、马金古街、霞山钟楼及明清古民居、壕岭关、爱敬堂、包山书院、大宗伯祠堂等;有宗教圣地锡赉庵、乔木庵、凌云寺、灵山寺、天童寺、西阳寺、铁佛寺、华严古刹、文昌阁等;有革命遗址库坑中心县委旧址、浙皖特委旧址、华埠七菲?亭、花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何田烈士纪念碑、霞山烈士纪念碑、石柱烈士纪念碑、芳林烈士墓等;还有众多的民间传奇、名人轶事和民间艺术,如:富楼村、水湖村、解元岭、凤凰山、天子坟、莲花尖、马金扛灯、苏庄草龙、对门板灯、江景房、徐五婆、程俱、张道洽等。名优特产资源丰富,旅游商品独厚。奇山秀水育精品,开化可供开发的旅游产品众多,目前已经开发的工艺品、绿色食品、木竹制品等旅游产品有50余种。开化龙顶茶、根雕是开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奇葩,开化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共有公路52条(段),通车里程总长620.59公里,205国道、17省道 穿境而过,直达黄山、千岛湖、三清山及周边县(市、区)。全县26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休闲旅游:境内有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圣潭沟风景区、南华山风景区、南湖岛景区、玉屏公园等一批休闲旅游胜地。县城距淳安千岛湖70多公里,道教名山江西三清山60公里、伟人胜地婺源江湾90公里,世界自然遗产安徽黄山100公里、福建武夷山180公里,是闽、浙、皖、赣四省边界旅游“金三角”中心。
 开化山河壮丽,景色迷人、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物产丰富,风情独特。
 城市规划基础设施
 供水:现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10万吨,水源取自国家级森林公园钱江源头,水质为国家Ⅰ级地表水标准。
 供电:220千伏变电所1座,110千伏变电所3座,35千伏变电所5座,变电总容量32万千伏安,供电系统可靠率达99.7%,确保安全用电。
 通讯: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骨干的通信网络覆盖全县,架设了与世界各地沟通的桥梁,确保了对外交流的信息畅通。
 科技教育
 教育:全县有中小学校114所,各类培训机构8家。其中,普通高中2所、综合高中1所、职业高中2所;开设旅游服务、茶艺、计算机、机械制造、电子、化工教育等专业技能培训;设有职业培训所、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所。
 科研:有机硅、单晶硅、糖醇、模塑料、电力器材研发中心和石硅、杜仲茶、葛粉研究所等科研机构20余家。
 人才: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200人。其中,高级职称265人,中级职称1858人,初级职称4077人;各类技能人才13000人。其中,高级技师1人,技师99人,高级工589人,中级工2150人,初级工10160人。
 人居环境
 空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空气污染指数为1级(CO2、NO2年平均值达到一级标准),大气富含负离子,是天然的“氧吧”。
 水质标准:地表水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Ⅰ类水标准,出境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水标准。
 医疗保健:设有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医院、妇保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等6家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其中,二等甲级医院1所,二等乙级医院2所。
 餐饮住宿:有开化大酒店、南湖山庄、明朝大酒店、交通宾馆等4家星级酒店及水湖山庄、古田山庄、生态清水鱼庄等20多家特色休闲山庄。
 文化体育:设有体育馆、奥运冠军占旭刚荣誉陈列室、全省“传承千年文明、建设美好家园”大型图片展览厅、康适堡健身中心、县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已开通数字电视信号。
 经济建设 2000年初,开化县确立并实施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构筑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快。2000年以来,全县GDP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增长了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0%;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成效明显:生态工业特色鲜明。编制完成有机硅、单晶硅、新型密胺塑料、木糖醇等九大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成立12个重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经济开发区、有机硅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硅电子产业基地、绝缘材料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以元通硅业、合成材料、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万向硅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了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实施了一批废料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试点工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机硅、单晶硅两大产业被列入全省拟培育的全国制造中心和衢州市“四中心十基地”建设。五年内,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净增了62%,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比提高了46%。
 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9%,其中两硅产业总产值增长47%;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75%,实现利润增长111.94%。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突出生态、山水特色,坚持走“山水园林城市”之路,完成10个片区旧城改造,岙滩新区建设初成规模,南湖中心区建设稳步推进,开化商贸城、开化大酒店等相继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1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加快城华(城关镇、华埠镇)对接、中心镇(中心村)、康庄工程等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五年内,全县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4平方公里,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打响了“钱江源头、生态名城” 品牌。生态农业不断壮大。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特色品牌、一批绿色基地,完善了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开化龙顶”名茶、“菇老爷”食用菌等产业继续加快发展,我县已成为全国绿茶和出口眉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金针菇生产基地。全县绿色生态农业比重已超过90%,被列入全省首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特别是名茶产业,六年内年产量翻了两番、年销售额翻了三番, 2005年实现茶叶总产量9421吨,产值3亿元。“开化龙顶”名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被评为浙江省名茶重点县。生态旅游日益兴旺。以休闲养生 、回归自然为重点 ,依托钱江源头、生态开化优势,加快推进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霞山古民居、圣坛沟、休闲生态坞等景点联网建设,带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实施了钱江源农居特色园、中国根雕博览园等12个旅游文化项目,强化特色文化的支撑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五年内,生态旅游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我县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生态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制定实施《开化县特色文化发展规划》,构建了以茶文化、根雕文化、江源文化、举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八大文化板块为主、颇具生态特色的文化建设新体系。近年来,钱江源头文化、三省边界文化和革命老区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力日益明显,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钱江源头、生态开化”特色逐步凸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统一规划、严格保护、综合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思路,关闭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建立生态公益林135多万亩,把“一江清水送出开化”。
 目前,全年出境水水质接近一类水标准。每亿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废水、二氧化硫等废气废物下降1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夯实。始终注重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县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五年来,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同时,全县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有效缓解山区农民“看病难”、“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工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04年10月份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为全国3个县级典型之一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到去年年底全县有24.73万农民参保、参保率达82.1%,累计11155人次大病的医疗费得到报销,累计享受合作医疗费用补偿1450余万元。又探索建立了统筹金委托农村信用社代扣缴费新机制,并对已参保但未发生医药费报销的20多万农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通过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全县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开化人民现在形象地用“五个一”来描述家乡。即:一片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80.4%,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接近一类水标准);一茶飘香四海(“开化龙顶”名茶先后40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博览会、名茶评比会金奖,批量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向德、法、意、俄、美等WTO成员国申请注册“开化龙顶”国际商标,申请注册了原产地理标志,被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一硅飞向蓝天(单晶硅产量居全国第一,并广泛应用于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等航天航空领域);一刀雕出乾坤(开化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根雕大师和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高的根雕企业);一举享誉世界(占旭刚成为世界蝉联奥运会举重冠军第一人,开化被命名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十一五期间,开化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城镇,弘扬特色文化,开展特色工作,营造特色环境,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0年以来,全县GDP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增长了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0%;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成效明显:生态工业特色鲜明。编制完成有机硅、单晶硅、新型密胺塑料、木糖醇等九大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成立12个重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经济开发区、有机硅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硅电子产业基地、绝缘材料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以元通硅业、合成材料、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万向硅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了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实施了一批废料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试点工程,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机硅、单晶硅两大产业被列入全省拟培育的全国制造中心和衢州市“四中心十基地”建设。
 五年内,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净增了62%,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比提高了46%。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9%,其中两硅产业总产值增长47%;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75%,实现利润增长111.94%。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突出生态、山水特色,坚持走“山水园林城市”之路,完成10个片区旧城改造,岙滩新区建设初成规模,南湖中心区建设稳步推进,开化商贸城、开化大酒店等相继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1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加快城华(城关镇、华埠镇)对接、中心镇(中心村)、康庄工程等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五年内,全县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04平方公里,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打响了“钱江源头、生态名城” 品牌。生态农业不断壮大。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特色品牌、一批绿色基地,完善了农业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开化龙顶”名茶、“菇老爷”食用菌等产业继续加快发展,我县已成为全国绿茶和出口眉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金针菇生产基地。全县绿色生态农业比重已超过90%,被列入全省首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特别是名茶产业,六年内年产量翻了两番、年销售额翻了三番, 2005年实现茶叶总产量9421吨,产值3亿元。“开化龙顶”名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被评为浙江省名茶重点县。生态旅游日益兴旺。以休闲养生 、回归自然为重点 ,依托钱江源头、生态开化优势,加快推进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霞山古民居、圣坛沟、休闲生态坞等景点联网建设,带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实施了钱江源农居特色园、中国根雕博览园等12个旅游文化项目,强化特色文化的支撑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五年内,生态旅游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我县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生态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制定实施《开化县特色文化发展规划》,构建了以茶文化、根雕文化、江源文化、举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八大文化板块为主、颇具生态特色的文化建设新体系。近年来,钱江源头文化、三省边界文化和革命老区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力日益明显,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稳步推进,“钱江源头、生态开化”特色逐步凸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统一规划、严格保护、综合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思路,关闭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建立生态公益林135多万亩,把“一江清水送出开化”。目前,全年出境水水质接近一类水标准。每亿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废水、二氧化硫等废气废物下降1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夯实。始终注重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县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五年来,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同时,全县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有效缓解山区农民“看病难”、“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工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04年10月份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为全国3个县级典型之一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到去年年底全县有24.73万农民参保、参保率达82.1%,累计11155人次大病的医疗费得到报销,累计享受合作医疗费用补偿1450余万元。又探索建立了统筹金委托农村信用社代扣缴费新机制,并对已参保但未发生医药费报销的20多万农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通过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全县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开化人民现在形象地用“五个一”来描述家乡。即:一片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80.4%,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接近一类水标准);一茶飘香四海(“开化龙顶”名茶先后40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博览会、名茶评比会金奖,批量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向德、法、意、俄、美等WTO成员国申请注册“开化龙顶茶”国际商标,申请注册了原产地理标志,被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一硅飞向蓝天(单晶硅产量居全国第一,并广泛应用于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等航天航空领域);一刀雕出乾坤(开化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根雕大师和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高的根雕企业);一举享誉世界(占旭刚成为世界蝉联奥运会举重冠军第一人,开化被命名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十一五期间,开化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城镇,弘扬特色文化,开展特色工作,营造特色环境,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距今1025年历史。开化春秋属越国,战国属楚,秦属会稽郡太末县。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置新安县(今衢江区),今开化地域为新安县的一部分。建安二十三年(218),孙权分新安置定阳县(今常山县),开化属定阳。唐咸亨五年(674),置常山县,今开化地域属常山。
 北宋乾德四年(966),吴越王钱弘俶分常山县西境的开源、崇化、金水、玉田、石门、龙山、云台七乡置开化场,“开化”一名即由开源、崇化二乡各取一字而得。太平兴国六年(981),应常山县令郑安之请,升开化场为开化县,属衢州。元、明、清三代相沿未变。
 民国初年属金华道。民国16年(1927)废除道制,直属浙江省。民国24年(1935)年,设衢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开化属之。
 1949年5月4日,开化县解放,属衢州专区。1955年,衢州专区撤消,开化县属建德专区。1958年12月,建德专区撤消,开化改属金华专区。1985年5月,撤消金华专区分置金华市,衢州两省辖市,开化县属衢州市至今。

 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林木总蓄积量728.8万立方米,竹林10万亩,经济林35.4万亩。年产食用菌1亿袋,钱江源土鸡300万羽。水资源总量27.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0万千瓦,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3.91倍,全省的3.93倍。矿产资源丰富,石煤、石灰石、铅锌银多金属矿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农村劳动力2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6200人,技能人才13000人。产业鲜明,外向度高。独具特色、结构优良、外向度高的有机硅、单晶硅、生物医药、电光源、新型密胺塑料、竹木制品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品畅销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林总面积2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4%,林木总蓄积量728.8万立方米,年采伐商品材14.5万立方米;竹林面积10万亩,年采伐毛竹200多万支;油茶、茶叶、柑橘、板栗、蚕桑经济林面积35.4万亩;中草药3万亩。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38个,论证并实施面积16.5万亩;建成10万亩骨干龙顶名茶基地,年产龙顶名茶1300吨;年产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1亿袋;钱江源土鸡300万羽。
 水资源总量27.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916立方米,分别是全国的3.91倍,全省的3.93倍;水能蕴藏量达1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有7.2万千瓦;地表水水质常年达Ⅰ类水标准,全年出境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
 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8种。其中,石煤、石灰石、铅锌银多金属矿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
 有机硅、单晶硅、生物医药、电光源、新型密胺塑料、竹木制品加工等九大特色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发展迅速。有机硅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年产硅单晶140吨,硅片7000万平方英寸,大直径重掺砷、锑硅单晶技术全国领先;木糖醇年生产能力2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全国第一;密胺塑料产业销售收入1.6亿元左右等等,产品畅销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有20余万农村和城镇劳动力,与之相邻的浙、赣、皖边界地区还有200多万农村劳动力。